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先秦儒學專題:文本形式(一)
Seminar on the Text Forms of Pre-Qin Confucianism(Ⅰ) 
開課學期
112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伍振勳 
課號
CHIN7519 
課程識別碼
121 M391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11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2人
外系人數限制:3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1.本課程關切「先秦儒學」作為一種「先秦」時代之「儒學」的時代性,將針對先秦儒學的重要文本,如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、《荀子》、《禮記》、出土儒學文獻等,考察其文本形式的變異情況,從而探索先秦儒者如何因應世局變化,透過將孔子話語文本化,以及「以言行道」的言說行動,倡議與時俱進的儒家之「道」。
2.本課程以兩個學期規劃。第一學期,「先秦儒學專題:文本形式(一)」,主要探討「孔子的話語如何成為文本」的課題。先秦儒者在孔子死後,或是如《論語》記錄、彙整孔門對話與孔子話語,或是如《禮記》「子思四篇」(〈坊記〉、〈表記〉、〈中庸〉、〈緇衣〉)引用、闡述孔子話語,或是如《禮記》與出土儒學文獻某些篇章敘述、模擬孔子與門人或時人的「對問」話語。凡此,孔子的話語乃以不同的文本形式呈現,這些不同形式之文本,其文本主體是誰?論述意旨如何解讀?各自反映的思想史意義為何?這些問題皆有待細究探討。第二學期,「先秦儒學專題:文本形式(二)」,將探討「先秦儒者如何以言行道」的課題。除了上述的孔子話語文本化,其他如《禮記》與出土儒學文獻某些篇章所見的論議性話語,或是如《孟子》、《荀子》所見的論辯性話語。凡此,先秦儒者的話語乃以不同的文本形式呈現,這些不同形式之文本,顯示儒者介入世局的言說行動,乃從一般性議論演變為針對性辯詰。這些文本的文本形式為何?其論述意旨如何解讀?各自反映的思想史意義為何?這些問題皆有待細究探討。
3.「先秦儒學專題:文本形式(一)」授課內容,主要包括:
一、導論:孔子的話語如何成為文本?(「子曰」文本的不同形式與意義)
二、《論語》:對話性的「子曰」文本
三、《禮記》「子思四篇」(〈中庸〉、〈緇衣〉、〈坊記〉、〈表記〉):引述性的「子曰」文本
四、《禮記》與出土儒學文獻的孔子「對問」話語(「孔子閒居」、「答哀公問」的「對問」話語、上博楚簡「孔子語錄文獻」):模擬性的「子曰」文本

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有見於文本研究是思想史研究的基礎,因此將針對先秦儒學的重要文本,考察其文本形式的變異情況,從而探索先秦儒者如何因應世局變化,透過將孔子話語文本化,以及「以言行道」的言說行動,倡議與時俱進的儒家之「道」。藉此掌握先秦儒學的時代性以及思想發展脈絡,進而作為先秦思想史研究以及擬構先秦儒學系譜的基礎。 
課程要求
1.本課程主要以討論的方式進行,選課同學請依授課進度,在課堂討論之前預習相關的儒學原典與參考資料,並輪流導讀。
2.以前述的討論為基礎,撰寫一篇研究報告,先在課堂報告,最終完成期末書面報告。
3.本課程成員在課堂的導讀、討論、報告所提出的學術觀點,如果具有學術的原創性,或擬後續撰寫成文者,他人應該尊重其著作權,避免不當運用該學術觀點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堂導讀、討論 
40% 
 
2. 
期末書面報告 
60% 
 
 
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
 
上課形式
作業繳交方式
考試形式
其他
由師生雙方議定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無資料